新一輪巴以沖突已持續近40天,超過1.2萬人喪生,加沙地帶約150萬人流離失所。除了嚴峻的人道主義危機,此次沖突還對地區經濟造成沖擊。聯合國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巴勒斯坦經濟在沖突月余后瀕臨崩潰。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發布報告稱,新一輪巴以沖突自10月7日爆發以來的第一個月,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4.2%, 約有40萬人陷入貧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經濟影響在敘利亞內戰、俄烏沖突或以往任何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中都是前所未見的。
11月13日,聯合國下轄機構國際勞工組織(ILO)阿拉伯國家區域主任魯芭·賈拉達特(Ruba Jaradat)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解釋稱,在沖突爆發前,加沙地帶已經被圍困將近17年的時間,長期處于高度貧困狀態,情況非常糟糕,這輪沖突對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的經濟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破壞規模超過了此前任何一輪沖突。
“如果沖突持續至第二個月或更長時間,巴勒斯坦被占領土20年的發展可能要付之東流?!辟Z拉達特補充道,當前的沖突也增加了出現更廣泛區域甚至全球影響的可能性,國際社會必須采取一切手段阻止局勢進一步惡化。
國際勞工組織(ILO)阿拉伯國家區域主任魯芭·賈拉達特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每天損失1600萬美元收入
新京報:新一輪巴以沖突造成加沙地帶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在這塊被包圍的飛地中有如此數量流離失所的民眾,這對于當地生計和發展意味著什么?
賈拉達特:事實上,加沙地帶有約230萬人口,其中有超過150萬人流離失所。許多被圍困的加沙民眾已經喪生,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切也都在受到影響。他們不僅是流離失所,如果沖突持續下去,等到結束的時候,加沙的大多數人很可能無處可去。據估計,目前已有超過41000套住房被完全摧毀,超過22.2萬所房屋遭到破壞,有的地方整個社區都被夷為平地,這對居民和社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除了房屋被摧毀外,當地的企業也不復存在,商店都已經關閉,加沙地帶缺乏水、食物和燃料,這嚴重威脅到民眾生命并使經濟活動癱瘓。上個星期,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了一份評估報告,自巴以爆發新一輪大規模沖突以來,加沙地帶失去至少61%的就業機會,相當于18.2萬個就業崗位,加沙私營部門就業減少85%。此外,還有大約2萬名曾在以色列工作的加沙人也因沖突而失去了工作。沖突也對約旦河西岸產生了溢出效應,那里的就業機會減少了24%。簡而言之,我們估計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總共失去了39萬個工作崗位,相當于每天損失1600萬美元的收入。
國際勞工組織(ILO)阿拉伯國家區域主任魯芭·賈拉達特。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新一輪巴以沖突對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經濟影響十分深重,這在敘利亞內戰、俄烏沖突或以往任何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中都是前所未見的。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何此次經濟影響如此巨大?
賈拉達特:的確如此,這輪沖突對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的經濟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破壞規模超過了我們此前見過的任何一輪沖突,大約96%的加沙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被前所未有地剝奪了,陷入了我們所說的“多維貧困”。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在巴以沖突爆發的第一個月里,加沙貧困人口增加了20%左右,GDP下降了4.2%。
我們要知道的是,在沖突爆發前,加沙地帶已經被圍困將近17年的時間,情況非常糟糕。加沙地帶長期處于高度貧困狀態,據估計貧困率超過53%,貧困水平非常高,同時也是全世界失業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高達46.4%,這些都是我們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研究得出的數據。
巴以雙方持續不斷的敵對行動導致了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造成了生命的損失,也造成了社會和經濟的危機,正如我此前提到的,造成了工作崗位的流失、企業的倒閉,甚至導致人們對未來喪失了希望。
11月13日,在加沙地帶中部地區拍攝的一個遭以色列空襲的建筑廢墟。新華社發
巴勒斯坦被占領土20年發展或付之東流
新京報:如果沖突持續至第二個月、第三個月,將會發生什么?外界分析稱,這將不僅是一場人道主義危機,更是一場發展危機,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賈拉達特:很難預測這場沖突會持續多久,但我們已經從電視新聞上看到,加沙地帶人道主義系統面臨徹底的崩潰。
聯合國的報告估計,如果沖突持續至第二個月或更長時間,巴勒斯坦被占領土20年的發展成果可能要付之東流。在沖突爆發之前,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約有180萬人已經陷入貧困,如果沖突繼續下去,這個數字可能會上升34%,也就意味著可能有數十萬人加入“多維貧困”的行列。
國際勞工組織將繼續追蹤未來沖突對于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每個月與巴勒斯坦統計局合作研究這些影響,我們還將發布勞動力市場觀察,以跟蹤勞動力市場指標的狀況。隨著局勢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還希望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其他聯合國機構一同在區域層面進行影響分析。
以色列國防軍11月12日發布的照片顯示,以軍地面部隊在加沙地帶北部開展軍事行動。新華社發
新京報:受到沖擊的還有以色列經濟,已有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下調以色列信用評級展望或發出相關警告。你如何看待這場沖突對于以色列經濟帶來的影響?
賈拉達特:當然,這對于以色列的經濟影響也很糟糕,預計短期內會很嚴重。鑒于以色列正在開展軍事行動,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大一部分以色列勞動力被征召服預備役。
一些經濟學家預期以色列第四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收縮9%。還有部分依賴于成千上萬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巴勒斯坦民眾的經濟部門,這些巴勒斯坦民眾失去了工作許可,或是許可證被吊銷,這也會影響以色列的商業活動。以色列銀行估計,成千上萬工人的缺席將給以色列經濟造成每周6億美元的損失,約占GDP的6%。有些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比如建筑行業,他們非常依賴巴勒斯坦勞動力。根據以色列建筑商協會的數據,以色列建筑行業目前的運營能力大概只有沖突前的15%不到。
另一個受到影響的重要行業是高科技行業。正如我們所知,以色列經濟一直非常依賴高科技產業,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后,高科技產業占以色列GDP的18%,以色列的出口也有一半來自高科技產業,而這方面的勞動力主要依靠年輕人。據估計,大約有10%到15%的高水平勞動力被征召為后備軍,因此影響了這個行業。
另外,牛津經濟研究所估計,以色列旅游和運輸服務的綜合損失約為10億美元,預計在2024年將有約30億美元的額外損失。除此之外,全球范圍內抵制以色列產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由于巴以沖突,外國直接投資肯定會有所減少,同時也會增加保險成本。
新京報:中東發生的事情不會只局限于中東,它將產生外溢影響。以1973年阿以戰爭為例,當時導致石油禁運和工業經濟多年滯漲。你認為這次沖突是否有可能造成當年一般的影響?如今世界經濟依舊脆弱,在你看來,巴以沖突是否可能給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賈拉達特:目前持續的沖突增加了出現更廣泛區域層面甚至全球層面影響的可能性,沖突可能通過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傳遞其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通貨膨脹、影響價格,并可能使更多人陷入貧困。
10月份,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警告稱巴以沖突可能沖擊全球經濟,包括油價可能升至每桶150美元,毫無疑問,數以百萬的民眾將飽受食物價格上漲之苦。我想這輪沖突可以與1973年阿以戰爭相比較,當時的阿拉伯國家或者說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中的阿拉伯國家成員,以沙特阿拉伯為首,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并對美國向以色列軍隊提供補給的決定進行反擊。
根據最近彭博社發布的預測,如果發生廣泛的地區戰爭,全球GDP增長可能會下降1%。沖突可能迫使鄰國將資源從發展轉向安全開支。在不穩定的情況下,投資者也會采取更謹慎的方式,進行風險規避,推遲在大宗商品、旅游業和房地產行業等方面的投資。
持續的沖突對鄰國的消費者指數、消費者信心以及通貨膨脹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以約旦為例,10月份通貨膨脹率上升了1.36%,這已經是很高的水平。如果沖突持續下去,它將會在區域和全球層面產生影響。
11月11日,眾多巴勒斯坦支持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集會,呼吁盡快實現加沙?;?。新華社發
國際社會必須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制止這場噩夢
新京報:目前,國際勞工組織采取了哪些救援行動?待到沖突結束后,國際勞工組織是否有長期計劃幫助當地恢復發展?
賈拉達特:我們正不斷地與工人、雇主、政府以及聯合國其他姊妹機構合作,為受影響的工人和企業提供緊急救援、援助。另外,從長遠來看,我們計劃通過恢復就業、企業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方式來支持勞動力市場。
為此,我們制定了一個分為三個階段的救援和應對計劃。第一個階段的重點是救濟,已經開始在實地提供即時援助,支持因危機而失去工作的巴勒斯坦工人,特別是那些因沖突爆發而在以色列失去工作的工人。
第二個階段也在進行之中,正在收集數據并對局勢的影響進行分析。在復蘇階段,重點將放在創造就業和恢復基礎設施上。我們已經從內部資源中調集了大約200萬美元,實地實施了干預和緊急救援項目,還將發出2000萬美元的(募資)呼吁,以幫助支持整個應對計劃的實施。
新京報:有鑒于此,國際社會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才能避免危機進一步深化?
賈拉達特:我要重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要求各方尊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呼吁。此外,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機構上周呼吁各方迅速允許快速、安全、不受約束的人道主義通道開放,以便向加沙地帶民眾提供可持續的人道主義援助,減輕這場悲劇性危機對巴勒斯坦勞動力市場的破壞性影響。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國際社會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制止這場噩夢,并強制各方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法,超過1.2萬人已經在這場沖突中喪生,其中包括衛生援助人員、記者和聯合國的同事們。
最悲慘的是兒童,4000多名兒童喪生,我為受傷的兒童感到心痛,他們無法獲得應有的治療,還有孩子依然被掩埋在廢墟之下,孩子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這都是不人道的,太瘋狂了,這必須停止。古特雷斯表示,加沙的噩夢不僅僅是人道主義危機,還是人性危機,國際社會應該盡一切努力制止這場噩夢。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劉婧瑜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