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剛剛成熟的“翠香”獼猴桃從陜西省周至縣運往全國各地。周至縣被稱為“中國獼猴桃之鄉”,承擔著全國四分之一的產量,但當多數國人購買獼猴桃時,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卻是新西蘭“佳沛”。


這種現象對于周至縣獼猴桃產業融合發展中心主任張庚倫來說再熟悉不過。在他看來,中國是世界獼猴桃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現今流行于國內市場的新西蘭獼猴桃,正是20世紀從中國引種后培育的成果。由于商業化、規?;?、品牌化起步落后于人,國產獼猴桃品牌尚未在終端市場叫響。


如何讓本土水果在國人心中占據更多席位,是眾多水果產業從業者都在思考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但還算不上水果強國。想要進一步壯大本土水果,要不斷完善產業鏈,提高標準化水平,保障品質的穩定性,同時做強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更多企業品牌。


本土水果反擊


“20世紀70年代,我國人員出國交流時,對方用獼猴桃接待,還說是從中國引種的,我們自己竟然都不知道。自此,周至縣在國家支持下踏上了獼猴桃研究種植之路,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敝苤量h獼猴桃產業融合發展中心主任張庚倫說,“要讓國人知道,我們自己就有優質的獼猴桃?!?/p>


在科研人員努力下,20世紀七八十年代誕生的“秦美”“徐香”等品種成為國產獼猴桃先鋒。進入21世紀后,國產“翠香”“瑞玉”等品種相繼出現在大眾眼前。然而到2010年左右,無論是以紅肉、黃肉為主的“中華系”,還是以綠肉為主的“美味系”,新西蘭獼猴桃都在國內市場占據較高份額。隨著本土獼猴桃品種在品控方面的極力追趕,大約從2015年開始,國內市場對新西蘭“美味系”獼猴桃的需求大幅減弱。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波介紹,國內培育的水果品種占比正在提高。蘋果、葡萄等大宗國產水果中,雖然七八成品種最初從國外引進,但國內自主選育品種近幾年逐步增多,僅蘋果就有“魯麗”“瑞陽”“瑞雪”等。還有一些我國占絕對優勢的水果品種,如龍眼、荔枝等,九成以上都是自主研發培育的。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副所長、桃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力榮告訴新京報記者,20世紀80年代,進口桃子品種在國內占據近半壁江山,如今占比已降到一成多,“這是幾代人堅持的結果”。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對桃子品種的研究從未間斷,使得后期每個階段都能涌現出市場喜愛的品種?!?0年代,有北京的京玉、南京的雨花露、上海的春雷。90年代,曙光油桃成為國內第一個大規模種植的油桃品種。21世紀,像中油4號、中油8號油桃,中蟠11號蟠桃,都很受歡迎?!蓖趿s說,很多品種來之不易,像蟠桃育種鉆研了30年才得以成功。


雖然進口水果來勢洶洶,但我國不乏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國產水果。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西瓜遺傳育種與栽培團隊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劉文革介紹,西瓜95%以上來自國產,主要源于國內開展研究較早,民國時期就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同時,西瓜是一年生作物,效益回報快,加之中國土地廣袤,容易實現量產,相較日、韓等國更容易實現“西瓜自由”。


品種、品控、品牌之困


陜西省獼猴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陜西佰瑞獼猴桃研究院總經理李永武2000年左右投身獼猴桃事業,適逢紅肉、黃肉、綠肉等多品種出現,市場逐步走強。恰在此時,以新西蘭佳沛為代表的進口獼猴桃進入我國,并在十年后占據一二線城市市場,給國產獼猴桃產業造成沖擊。


“我們對比發現,進口獼猴桃品質高,大小均勻,但我們當時還做不到?!崩钣牢淇偨Y。此后,國產獼猴桃研究從重產量向重質量轉變。2008年,以味甜、芳香、汁多為特點的“翠香”品種落地,但多年不被果農接受。


“科研育種注重的是能不能研究出好品種,但果農重視的是能不能有好收益?!崩钣牢浞治?,沒有獲得市場認可前,好品種未必能夠賣出好價格?!按湎恪焙笃谥宰呒t,得益于業內有公司注意到其品質和市場潛力,主動提高采購價,農戶種植積極性也就調動了起來。批量走到市場后,“翠香”才有機會展現其品質,進而獲得消費者喜愛。


本土獼猴桃崛起后,一些大訂單也找上門來,對方普遍要求做到品控統一,且能長期穩定供應?!坝捎谪泦瘟看?,只能分散到多家企業聯合供應,但主體一多,品質就難管控,未必能夠滿足訂單要求?!痹趶埜齻惪磥?,國內獼猴桃產業長期處于標準不一的狀態,一些老產區種植主體多以戶為單位,各有各的方法,較難統一,而目前國內還未出現能獨攬幾萬噸訂單的大企業,與佳沛不在一個競爭量級。


陜西省周至縣獼猴桃果農。 受訪者供圖


獼猴桃在發展中遇到的品種推廣難、標準化缺失、品牌影響力小等問題,是我國本土水果產業的一個縮影。中國蘋果產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和法濤告訴新京報記者,蘋果產業也長期存在品種老、果樹老的問題,“新果樹種下后,2年左右才會見到收益,5年左右才會達到豐果期,所以很多果農不愿意輕易換品種,對于預見不到收益的新品種會更謹慎?!?/p>


即使好品種順利落地,也會因不規范種植而逐漸式微。百果園集團優果聯技術總監黎召云舉例稱,“像沾化冬棗,以前品質很好,后來在種植中缺少技術、土壤保護等方面的標準化管理,土壤肥力持續下降,種出的冬棗品質難以延續往日輝煌,價格也不斷下降?!?/p>


解決好標準化、規?;N植后,品牌化至今仍是國產水果難以邁過的坎兒。相較地理品牌的成熟,叫得響的企業品牌寥寥無幾。比如曾經的“三果志”,最終只有“褚橙”贏得了市場。


在業內看來,“褚橙”的成功原因是多元化的。一方面,創始人褚時健的勵志經歷令人動容;另一方面,盡管當年“褚橙”和“柳桃”都背靠電商平臺出道,但“褚橙”更深知好產品才能賣好價的道理,肯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培養和種植冰糖橙,進行精細化管理?!榜页取钡某晒δJ诫m然不能完全復制,但品質優先和營銷策劃齊抓的做法值得其他品牌借鑒。


產業鏈缺乏整合力量


在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指數農業市場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保賀看來,上述困境在我國果業長期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產業鏈協同度不高,各環節缺乏緊密結合和整體規劃。


據張保賀了解,國際先進的果業模式通常是大農場或行業協會根據市場需求,拿出資金與科研端合作,使得科研與市場結合得緊密。而我國目前以實驗室主導研發為主,與市場需求相對脫節,同時缺少專業化的品種推廣主體,導致一些好品種出來后長期看不到市場成績,進而被其他品種替代。


此外,國內鮮果行業和果品加工業間的轉化也有待加強。張保賀舉例稱,美國公司只讓一定規格的橙子走向市場,絕大部分橙子加工為果汁等產品形式,使得終端市場上鮮食臍橙規格一致。相比之下,國內消費者更喜歡鮮食,果品加工轉化水平偏低。


將研發轉化和市場轉化的壓力與風險全部放在農戶身上,顯然并不合理。依靠何種力量將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有效整合,成為國產水果的待解之題。


李永武以新西蘭佳沛公司為例分析稱,佳沛已經形成集團化的完整利益鏈,可實現從育種到銷售的全環節標準化、流水化作業。育種與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合作,研發與市場緊密結合。種植方面,即使授權海外生產,也會從果農開始進行考核,有能力達到佳沛標準的,才會合作,驗收合格率也不容有差池,故而品質穩定。不過,這種運作模式對企業規模和資金實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張保賀認為,我國果業各產業鏈環節都在進步,但整體仍缺乏市場化的整合能力。想讓更多本土水果打響名號,需要業內龍頭企業引領,區域或行業從業者抱團取暖。


產區企業抱團發展


在百果園集團常務副總裁兼零售事業群總裁焦岳看來,生鮮產業試錯成本高,周期長,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和耐力很難打造出強品牌。以下游為核心抓力向上游驅動,效率和組織力會更高,“驅動好品牌要有好產品,驅動好產品要有好供應、好生產。終端對全產業鏈有深度理解,掌握核心資源、數據化能力、品牌營銷能力以及分銷管理能力?!?/p>


目前,百果園集團已建立農資、種業等上游企業,并投資60多個種植型供應商,把上下游產業鏈分成種植、采購、倉配物流、門店終端和B2B(企業對企業)網絡5個環節。種植端通過技術引進,將化學肥料替換成有機肥料,改善土壤性狀。采購端計劃3年建設100個產地倉,直達種植源頭采銷,并通過獨創的“好吃”標準,將水果按照“糖酸度、鮮度、脆度、細嫩度、香味、安全性”分為多個等級。倉儲端,百果園全國29個倉配中心建立了網絡化、規?;?、標準化的冷鏈運輸能力,將不同水果按不同溫度需求進行恒溫儲存,實施成熟度和新鮮度把控。此外,百果園推出“獼宗”獼猴桃等30余個水果品類品牌。


百果園合作產地生產車間對水果進行標準化分揀。 受訪者供圖


焦岳認為,種植業是一個長周期反饋的行業,有了公司和品牌支撐,才會讓更多人有恒心去種植,才會吸引到人才,“我們的自主品牌最終目標是成為全國性品牌,由品牌去驅動整個產業鏈?!?/p>


叮咚買菜商品開發高級經理史庭耀認為,終端向上整合,有助于消除信息差,為消費者挖掘更多優質本土水果。叮咚買菜最初做水果銷售時,也存在因信息不對稱而難尋到優質果源的情況,現在則可以根據市場意向鎖定所需商品。


自2021年起,叮咚買菜與多地合作社展開訂單農業合作,國產“天山雪水”哈密瓜就是其中之一。對于訂單水果,叮咚買菜在種植、用藥、施肥等環節都設立了明確的標準,以需定產解決了傳統模式下農產品規模分散、數字化管理水平低、銷售困難、水平良莠不齊的問題。


叮咚買菜推出的“知食匠人”牌天山雪水哈密瓜。受訪者供圖


在銷售企業向上游輸出標準之余,一些行業協會、水果產地也開始整體謀劃,抱團取暖。和法濤透露,中國蘋果產業協會計劃在今年成立4個分支機構。其中,專家委員會以智囊團的形式對中國蘋果產業從頂層、技術、產業、品牌進行整體謀劃;標準化委員會將推動中國蘋果產業向標準化發展,選新標,用新標;現代果園分會對如何種出好蘋果進行技術模式的探究與推廣;品牌建設分會強調打造品牌的前提是品質和標準化。


而在8月24日,由122家獼猴桃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及合作社、采購商、渠道商組成的周至縣獼猴桃產銷聯盟正式成立。據張庚倫介紹,產銷聯盟將建立統一標準體系,以“周至獼猴桃”的區域公共品牌形象抱團發展。產銷聯盟不僅可以省去許多中間環節,減少果品損耗,也會讓供需關系更匹配,不再出現大訂單上門卻接不住的遺憾。


陜西省農村科技開發中心也在多年前搭建起集獼猴桃品種選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示范為一體的科研實體“佰瑞獼猴桃研究院”。李永武說,佰瑞的特色在于提供成果轉化服務,包括品種選育后的技術轉化和推廣等。


例如,“瑞玉”自2018年經佰瑞推廣后,在周至縣已有3萬畝種植面積,成為成長速度較快的獼猴桃品種。此外,佰瑞在農戶較難自主開展的環節展開研究,轉化自有專利,建花粉廠,進行商業化生產。在“農村經濟聯合體”模式下,公司與村級集體合作社或農場主成立聯合體,果農以果園為股本加入村集體組織,三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公司經營“佰瑞”品牌,除按照市場價格收購鮮果外,經營利潤的10%—20%將二次返利給果農,保證種植積極性。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高蕓看來,我國雖是水果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但還沒有享譽全球的水果或加工品品牌。當前,各地積極開展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建設,將有助于以品牌創建和維護為抓手,開展優勢品種資源保護,促進產業集聚,開展從生產到銷售全鏈條的標準化控制。


2023年9月11日新京報產經周刊《國產水果“反擊戰”》。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郭鐵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