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個被稱為“中國碳足跡開放平臺”的系統在成都發布,立刻引起了各方的極大關注。

中國碳足跡開放平臺在全球范圍首次實現了碳足跡模型在PC端和手機端層層追溯展示、層層追溯分析,因此被期待能夠糾正“碳足跡太復雜,說不清楚也算不清楚”的普遍誤解,推動碳足跡進入透明、完整、明確、準確的可信時代,助力各行各業低碳綠色高質量發展。

天府雙碳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洪濤介紹數據平臺。受訪者供圖

碳足跡可否打破黑箱,走向透明可信?

4月6日,川投信產天府大數據國際戰略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稱“天府大數據研究院”)在成都召開產品發布會。不曾想,一場略顯普通的產品發布,卻引起雙碳領域的極大興趣。

會上公開發布了天府雙碳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碳管理能力建設服務、碳足跡核算及報告認證、工具平臺(SAAS服務)、標準與影響力建設等五大版塊產品服務。同時,首度公開了中國碳足跡開放平臺(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 CCFOP),該平臺包含產品碳足跡在線分析系統eFootprint以及中國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CLCD)。

天府雙碳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四川大學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洪濤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平臺上每個產品碳足跡模型和基礎數據庫模型都可以層層跳轉、層層追溯展示模型信息;行業專家由此可以檢查碳足跡模型的生命周期過程是否有缺失、檢查每個過程的消耗和排放數據是否有缺失;平臺上碳足跡有明確的產品種類規格劃分和生產技術描述;平臺還將支持歐盟產品環境足跡(PEF)指南的數據質量評估方法。

“碳足跡并非說不清楚、算不清楚,恰恰相反,專業的碳足跡工作正在進入一個透明、完整、明確、準確的可信時代?!蓖鹾闈忉?。

但“碳足跡黑箱”依舊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國外數據庫計算中國產品碳足跡,由于各國能源結構、生產技術的巨大差異。又如不細分產品種類規格和生產技術,甚至在標準里出現“塑料碳足跡”之類的表述,然而不可能用一個數值代表各種塑料的碳足跡。

有機構拿“碳排放因子庫”來標注碳足跡?!?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事實上,排放因子一般都是指一段生產過程的輸入輸出比例系數。然而,碳足跡不是一段生產過程而是生命周期全過程的單位產品總排放量。從涵蓋的過程范圍來講,碳足跡與排放因子是完全相反的概念?!蓖鹾闈硎?。

碳足跡已經成為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隨著綠色低碳在全球的發展,世界對產品的碳盤查越來越嚴格。一方面,低碳推動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卻也成為新的貿易壁壘。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新京報零碳三十人智庫專家張中祥先前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中國家一直被要求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但得不到相應支持。

然而,以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推行的碳足跡系列政策卻先一步來臨。

在全球范圍,隨著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的推進,隨著歐盟一系列碳足跡政策的實施,隨著全球品牌企業逐步建立起碳足跡核算與管理體系,碳足跡日益成為進入國際市場、進入國際供應鏈的通行證。

2021年商務部的《“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就率先提出“探索建立外貿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追蹤體系,完善綠色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促進國際合作和互認”。

王洪濤解釋,以歐盟為例,從頂層的歐盟綠色新政和循環經濟行動計劃開始,推動建立了產品環境足跡PEF(包含碳足跡以及10多種資源環境指標)的指南、認證、標識及市場監管體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落實其應用,并實際用于歐盟市場監管甚至市場準入。這將對所有在歐盟銷售的產品、對我國出口產品產生影響。

在此趨勢下,建立科學規范的中國產品碳足跡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兼容歐盟與國際市場的體系要求,達成市場層面甚至政府層面的國際互認,為中國制造產品出口保駕護航,成為雙碳政策與實踐中最關鍵的目標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事實上,歐盟已經建立了詳細的產品環境足跡PEF指南、認證和標識體系,僅方法指南、通則和產品細則就超過700頁,其內容和要求遠超僅幾十頁的ISO14067等其他碳足跡國際標準。因此,不能以為按照ISO等國際標準或者國內標準完成的碳足跡報告,就能符合歐盟或國際品牌要求。

碳足跡可信才會被社會廣泛認可和接受

天府大數據研究院由川投信息產業集團聯合國際大數據頂尖團隊共同發起組建。天府大數據研究院將碳中和列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組建了天府雙碳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洪濤團隊已從事生命周期評價和碳足跡研究28年,直接深度參與了聯合國以及歐盟政府的生命周期方法指南和數據庫技術規范研究。他主持開發的CLCD2010年正式發布,并持續豐富和更新。CLCD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而且是目前為止,全球僅有的四個基礎數據庫之一。

王洪濤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CLCD數據庫是歐盟發起的國際生命周期數據庫網絡LCDN最早的成員單位之一,因此CLCD從一開始就兼容了歐盟的數據庫技術規范,兼容了歐盟政府ELCD數據庫和ecoinvent國際數據庫,并且是國際上常用的GHG Protocol(范圍三)標準唯一推薦的中國數據庫,并已經被國內外眾多機構采用,為中國碳足跡獲得國際認可提供了專業的數據庫支撐?!?/div>

當前,隨著綠色低碳發展的推進,節能降碳已經獲得全社會的認可,綠色產品、綠色活動、綠色消費進入百姓日常生活。這就要求去科學合理地測算碳排放,保證綠色標簽的“含綠量”,也為國家的低碳戰略提供準確可信的數據支撐。這就需要“正本清源”,確保數據庫的“可信”與“有用”。

王洪濤表示,只有推動中國碳足跡進入透明、完整、明確、準確的可信時代,碳足跡才能真正進入普及階段,全面發揮其作用。

在生產制造體系中,碳足跡可以用于各行各業的產品和技術全過程分析,從而支持在產品與技術研發、生產和供應鏈管理中,全面挖掘各種減排潛力,包括直接減排、節能與能源替代、節材與原料和供應商替代、重用與再生循環。并且,可以從單一的碳足跡指標,擴展到多種資源環境指標的生命周期評價(LCA分析)?!笆聦嵣?,只有碳足跡和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可以發揮這樣全面的作用,可以真正將低碳綠色引入生產制造體系和市場體系?!蓖鹾闈f道。

與此同時,碳足跡也是各國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新內容?;趪乐敇藴蔬M行產品碳足跡審核認證,基于可信的證書和標簽,企業可以對外宣傳,并滿足國內外客戶的要求、滿足國內外政府的監管要求,支持綠色采購、綠色消費。這其實是將低碳綠色引入市場,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為真正開展產品和技術低碳綠色改進的企業提供市場動力。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林子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