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脈絡。2019年2月1日,臨近春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聽取區域規劃建設、老城保護、疏解騰退、人居環境改善等情況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胡同發展的新方向,“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br/>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吳晨及其團隊深耕北京老城保護復興工作近二十年,長期參與雨兒胡同、前門三里河、大柵欄、鼓樓西大街、什剎海等片區的改造提升工作,在規劃設計中強化歷史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保護,彰顯胡同豐厚的價值與內涵。
吳晨說,多年來,北京老城的保護與提升,不僅留住了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千年古都的歷史文脈,還留住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老街坊的鄰里情誼,更留住了人們心中的濃濃鄉愁,將“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美好愿景落實到城市規劃設計中。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吳晨。受訪者供圖
北京胡同的修繕和保護是一個長期的、不斷進行的過程
新京報:在你的印象中,對胡同的修繕和保護從什么時候開始?
吳晨:北京自建城以來,四合院始終是一種傳統建筑形式,也是北京傳統街區的重要構成元素,具有極大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而胡同則是由若干四合院邊界圍合形成的街巷空間,胡同的保護修繕也往往代指一個四合院片區的保護。
北京四合院的發展史伴隨著一部北京城的發展史。四合院是北京最基本的傳統居住單元,是以家族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清后期至民國時代,社會動蕩,獨院居民開始出租房屋,傳統的血緣居住結構開始解體。新中國建立后,伴隨著居住人口增加,四合院開始向大雜院轉變。唐山大地震后,院落內大量搭建避震棚,大雜院局面普遍形成;從20世紀70年代起,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大量四合院被拆除或改造為現代建筑,北京歷史街區的保護和修繕問題也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吳良鏞在1987年起就帶領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在南鑼鼓巷菊兒胡同開始了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試驗工程。到1994年末,在1.25公頃用地上共修繕了兩期共2萬余平方米的面積、擁有13個新改造四合院院落的建筑群,引起建筑界和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政府后續也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對歷史街區的管理和維護、制定更加嚴格的保護政策等,以確保傳統四合院片區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繕。
新京報:近幾年,胡同的修繕和保護與之前有什么不同?
吳晨:20世紀80年代,對胡同的修繕和保護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吳良鏞先生提出的“有機更新”理念,菊兒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在較好地保持原有的街區風貌的同時,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探索在歷史城市中進行居住區更新的新途徑。其二是將胡同打造成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旅游景點,最大化胡同四合院的商業價值,南鑼鼓巷主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近幾年,我發現北京在胡同修繕和保護方面的思路已經從簡單的旅游景點建設轉向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更新復興,保護胡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傳統特色,同時改善胡同的居住和生活環境。
很多政府文件也都支持和體現了這一點,比如,2017年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了“整體保護十重點”,并提出實施胡同微空間改善計劃,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發展街巷文化。在2021年最新修訂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對于老城的重點保護內容又再次進行了增補,其中包括“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和傳統地名、胡同-四合院建筑形態、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傳統建筑色彩和形態特征”等內容。

吳晨在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改造的目標是實現“老胡同的現代生活”
新京報:你參與了很多胡同的修繕工作,請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如何做到保護胡同與提升胡同居民居住環境、質量之間的平衡?
吳晨:我從2004年起參與北京老城的工作,迄今為止將近20年的時間。2012年,我正式參與到南鑼鼓巷的工作當中,2016年主持南鑼鼓巷主街風貌整治,先行啟動雨兒胡同整治修繕。當時,確定了“整體規劃、織補功能;還原規制、精細修繕;修舊如舊、保護風貌;分類施策、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
在規劃設計中強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保護,彰顯胡同豐厚的價值與內涵;同時應保盡保,通過對清乾隆年間地圖的研究,盡量保持院落及胡同的原有肌理和格局,延續原有的空間尺度;在利用老物件修建的同時,也重視對老物件的展示,傳承歷史底蘊;規劃以原住民為依托,延續地區社會結構,保持以生活為基調的街區,維護南鑼鼓巷地區濃厚的生活氛圍。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居民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下廚不出戶、如廁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儲物有空間、晾曬有設施、院內有綠化”,我們以此為目標,同時完善街區公共空間品質及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實現老城保護與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實現了“老胡同的現代生活”。2019年底,雨兒胡同重點院落已基本完成施工。
新京報:你創造性地提出了“共生院”等理念,能否簡單介紹下?
吳晨:北京這些年在不斷探索老城平房區的保護更新方式,通過對過去危改、棚改工作的反思,提出了申請式退租、申請式改善的新模式,居民可以結合自身情況自愿選擇居住條件改善的方式。針對居住條件改善需求較為迫切的居民,可以選擇外遷改善;而對地區有感情、希望留住的居民,則可以通過就地改善的方式。如何改善這部分居民的居住環境?我在2016年首次提出“共生院”理念,形成了行業中對此類項目的首次學術共識。
在推進“共生院”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作為西長安街街道的責任規劃師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西城區“最美院落”的參選標準,我們稱之為“共生院”的升級版2.0。主要圍繞環境衛生、違建控制、墻面地面維護、綠化美化、文明素質等方面來評判。在東中胡同最美院落創建過程中,我們與社區一起又不斷摸索,結合街區更新,以“最美院落”的打造,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也是“最美院落”重要的量化標準。
整齊劃一的大修大補不再成為常態
新京報:胡同改造的未來方向在哪兒?還有哪些需要攻克的地方?
吳晨:我認為北京胡同改造的未來方向需要實現四個轉變。
第一,更新方式向漸進式轉變。用小規模的有機更新逐漸取代大拆大建,如何利用老城區內騰退出的大量零散的院落空間,如何結合其所處的復雜內外部條件,需要一種新的模式。
第二,關注留住戶。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根據實際現狀及居民需求制定外遷、平移、留住政策,使居民有多樣式的選擇方式來改善居住現狀。
第三,街巷整治向街區化轉變。街區更新要注重在空間上由過去的街巷覆蓋到整個街區,在任務上由單純的環境整治向社會、文化、經濟和城市治理等多維度拓展。街區的傳統風貌保護、居住條件改善、空間織補等方面都需要被重點關注。
第四,宏觀理念向精細化實踐轉變。城市更新更加關注零星空間、小微空間的品質提升。整齊劃一的大修大補不再成為常態,而分門別類、因地制宜的微更新才是對癥下藥。
具體來說,未來的胡同改造需要繼續加強保護和修繕工作,同時注重利用胡同內在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其轉化為城市文化和旅游資源,提高社會與經濟的綜合利用效益。此外,還需要注重胡同內部的居住環境改善和城市更新,通過完善胡同內的設施設備、提高居住環境的質量,實現胡同的現代化與歷史文化的保護相結合。同時,通過推進胡同的綠化和生態化改造,提高胡同環境的品質和人居舒適度等等。
新京報:你對北京胡同有著怎樣的認識和情懷?
吳晨:我父親在20世紀80年代參與南鑼鼓巷的改造工作,也因為他的緣故,我喜歡北京,喜歡南鑼鼓巷。小時候,我住在清華園。每隔兩三周,我就會與同學騎自行車進城。路程雖遠,但樂在其中。清晨的鴿哨,夏天的蟬鳴,老城舊事,特別美好。
新京報記者 陳亞杰
編輯 胡杰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