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時曾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揆諸北京過去十年的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實踐,真正貫徹了這一精神。

2022年,《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北京中軸線保護進入歷史性階段。

2021年,實施16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重新制定,從舊城改造,到老城保護,全方位立體化,力度前所未有。

2020年,北大紅樓啟動保護性修繕工程,經過一年多努力,北大紅樓主題展覽2021年6月29日正式亮相,再現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歷史和不朽功績。

2019年,北京出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全面的法治保障。

2018年,有“京西小故宮”之稱的萬壽寺正式啟動為期五年的修繕工程。

2017年,北京發布《北京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將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叭笪幕瘞А北Wo進入快車道。

2016年,北京完成了最大規??梢苿游奈铩懊业住惫こ?,為后續的保護和利用奠定了基礎。

……


十年來,北京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無論是從認識層面還是投入力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不是單點的,而是整體的;不是遲滯的,而是前瞻的;不只有“搶救性保護”,還有“研究性保護”?!白咝〔?,不停步”,北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實現了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十年豹變。

這十年,北京“城之源”是如何保護的?“臟亂差”的胡同何時開始“煥新顏”?沉睡的古建怎樣被“喚醒”?博物館之城如何被打造?百年工業遺址是如何蛻變結緣冬奧的?大運河如何從“污水河”實現了“飛鳥相與還”……還有,一代又一代的“歷史文化守護人”又是如何日復一日地工作……

從今日起,新京報推出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系列專題報道,帶你穿越歷史,深入北京的“毛細血管”,解碼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這十年。

▲2023年3月26日,鼓樓前三岔路口,等待過馬路的市民。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守護“3000年”文明之源

歷史就是時間穿越空間。一國有一國的文明源頭,一座城市也自有它的“城之源”。

位于房山區琉璃河鎮的琉璃河遺址,就是北京的“城之源”。這處發現于20世紀40年代的遺址,把北京的建城史從八百年一下子上推到了三千多年。

多年來,北京對琉璃河遺址的保護一直沒有中斷。如果說,1988年琉璃河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城之源”得到高度重視的開始,那黨的十八大以來,琉璃河遺址的發掘保護,就被注入了更大的力度與更快的速度——

2018年,北京市啟動琉璃河遺址搬遷騰退工作,歷經三年,遺址核心區董家林、黃土坡兩村搬遷騰退完成;2021年,琉璃河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同年,《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公布實施,琉璃河遺址文化保護利用有了更長遠的規劃與保障。

北京文明之源,植于黃土,山水相連。北京三大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以及許許多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代表了這座城市的源流。

坊間有傳言稱,“北京是從大運河上漂來的”,意思是元、明建北京城所用的物料都是通過大運河運來的。

此言不虛,但一度,因為環境保護不力,大運河成了“污水河”。境況的改變,始自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北京通州時的重要指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边@為大運河保護傳承指明了方向。

此后,大運河保護力度空前加大,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干支流持續截污治污,讓悠悠運河水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而今大運河畔碧波蕩漾,很難再與北京城的“下水道”聯系起來。

事實上,7處世界文化遺產、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都見證著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文明與發展。

2021年共建“博物館之城”正式啟動,并寫入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瑰麗的博物館,不再“坐以待觀”,而是主動與游客“互動”;“沉默”的瑰寶,也活了起來,通過各種渠道,為市民所熟知。

傳統博物館的“館舍天地”,開始走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民營博物館里的“私家珍藏”,開始走向“社會共享”,于是在街頭、在商圈,人們有機會和文物不期而遇,“開門辦館”也讓人們隨時可開啟探險尋秘之旅。

在中國紫檀博物館,親手制作紫檀手串;在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體驗能工巧匠非凡技藝。文明的源頭,文化的內涵,就在人們的親身參與中悄然傳承。


▲2022年9月16日,北京藝術博物館(館址萬壽寺)在歷經五年修繕之后,再度對公眾開放。圖為現場展出的萬壽寺建筑構件。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擦亮“870年”都城記憶

駐足紫禁之巔——景山萬春亭,南可俯瞰金碧如海的故宮,北可遠眺巍峨聳立的鐘鼓樓,滄桑掩不住驚艷。作為北京古老中軸線上的最高點,在明清時期,這般景色只有皇帝一人可享。

這條中軸線,最早出現于870年前海陵王新建的金中都城。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將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并命名為中都,北京由此成為都城。如今,中軸線不再是為封建王朝服務的封閉空間,它被徹底打通,形成一項貫穿南北、規模宏大、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活態遺產。

在這個過程中,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工作持續推進——

2020年8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批準印發《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月)》,積極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與此同時,中軸線住宅騰退、環境整治工作同步推進,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認知得以提升;此后,又通過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使中軸線保護有法可依。

如今,當我們漫步于中軸線,就如同翻開一本本塵封的書籍,走進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喚起古老記憶的同時,城市的生命得以延續。

如果說,中軸線象征著北京13世紀至今的城市文明,那老北京的胡同,則暗藏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故事。

有人說,在胡同里,你敲開的每一扇大門,都是歷史的大門。

而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城市規劃欠缺了文化視角,許多北京胡同、四合院以及置身其中的名人故居消失于舊城改造中。

進入新時代以來,這種片面、狹窄的保護思路得到了徹底扭轉,保護方式也從搶救性保護變成了科學保護。

2018年啟動修訂,2021年1月,北京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修訂《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傳統胡同納入保護對象,所有胡同受到同等保護,變化日新月異。新條例共七章77條,在“保什么”“誰來?!薄霸趺幢!薄霸趺从谩钡?個方面,做了進一步明確。

從舊城改造,到老城保護,再到創設“共生院”,這意味著北京在歷史文化保護上,不只是一個“守門人”,還是一個“開門人”;不只是在“修繕”,也在“研究”,用堅守傳統的定力,開拓創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歷史文化利用保護之路。

胡同里有鄉愁,會館則在舊時為人們消遣提供了場所。會館承載多樣地域文化,是歷史留給北京獨特的文化遺產,也是首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

近年來,結合城市空間特點,北京著力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開展特色演藝群落建設,推進演藝新空間探索,劇場建設按下加速鍵。

2023年,“著力打造‘演藝之都’”更是首次寫入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散落京城的會館,再次找到了用武之地,為推動舞臺藝術百花齊放,擦亮“大戲看北京”的金色招牌,提供了助力。

中軸線重新登場,胡同不再拓寬,會館有了聲色,近千年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人們留住了鄉愁,一個“有情有義、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的北京再現眼前。


▲2023年1月29日,景山公園,在萬春亭眺望故宮。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賡續“100年”紅色血脈

如果說“3000年”文明之源與“870年”都城記憶代表了北京古樸厚重的一面,那北大紅樓與香山革命紀念地,則指向了共產主義在北京的薪火相傳。

時光回溯到104年前,在現今北京五四大街29號,北大紅樓拔地而起。五四運動從這里出發,馬克思主義最早從這里傳播。

2020年,北大紅樓進行全面修繕、重新布展。在建黨百年之際,修繕一新的北大紅樓全新推出,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站在北大紅樓,人們觸摸歷史舊跡,感知歷史風云,重返那個風雷激蕩的覺醒年代。

時間之河滾滾向前,是中國共產黨帶領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之于北京,那段風雷激蕩的“趕考”之路,也注定被一再提起。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趕赴北平,25日進駐香山。毛澤東同志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由此讓香山這座擁有近900年歷史的古老園林,在新中國成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香山期間,中共中央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進軍號角;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中國共產黨人與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體,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攜手為新中國搭建“四梁八柱”。

“趕考”之路挾時代風雷而來,留下永恒的歷史印記。今人重溫“趕考”之路,從清華園車站、頤和園益壽堂,再到一二·九運動紀念地與香山革命紀念地,是追憶也是洗禮。過往歷歷在目,精神依然蒸騰,開拓創新的主旋律還在譜寫。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對雙清別墅、來青軒等8處舊址進行保護修繕,建成香山革命舊址,清華園車站即將對外開放,年內將投入使用,“進京趕考之路”在保護中重現。

十年來,這前所未有的力度,見證的是北京對紅色血脈的無比珍視與大力弘揚。

在這條紅色血脈的譜系上,還有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身影的“蒙藏學?!?,這里,則見證了早期共產主義與紅色文化在北京的流布與傳播。

西單商業區最繁華的路口,蒙藏學校舊址,近百年前,這里迎來了一批蒙古族青年學生,他們思想活躍、關心政治,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就在此誕生。

現在,“蒙藏學?!睒I已修繕完畢,開放在即,先輩們的革命往事有了憑吊的場所。

從建城,到建都,再到共產主義革命,古老的北京和新中國的紅色歷史就此融為一體,當我們站在歷史的不同坐標上回望,從一次次時空對話中,總會收獲新的感悟和啟示。

▲2021年10月1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揭牌儀式在北大紅樓舉行。東城區西總布小學的小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觀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張璐 攝影報道

保護歷史就是守望未來

過去十年,是一段珍貴的歷史,也是一段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實踐的美妙旅程。不同于其他地方,北京歷史文化保護面臨的現實,點多面廣,繁縟復雜,古跡特別多,修繕難度大,又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十年來,北京通過科學的規劃部署,“解決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辦成了許多沒有辦成的大事”,相當不易,殊為可貴。

我們今天保護文化,同樣也在創造歷史。不斷上演的新舊交融,被賦予更多時代底色,共同塑造了既古典又現代的北京。

如今,北京胡同里干凈整潔,老街坊展笑顏;三大文化帶景色壯美,沁人心脾;“趕考之路”修舊如舊,火熱的年代近在眼前;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即將創建完成,市民游玩賞析有了新路線……

在琉璃河畔尋古城遺跡,到天寧寺塔看千年滄桑,于故宮賞春花雨雪,正陽門下聽雨燕呢喃,身著漢服與鐘鼓樓的紅墻合影,胡同中感受情滿“共生院”,抬頭有藍天鴿哨、清脆悠長。

每一處遺址,每一條線路,每一個物件,每一樣展品,既是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十年的見證,也是歷史文物鮮活生命的解答,如歷歷晴川,激活我們的記憶,擦亮共同的未來,值得我們一再回首品味,彰顯弘揚。

撰稿/新京報評論員 王言虎 徐秋穎
編輯/遲道華
校對/劉越